2019年,“青绣”一词首次出现在青海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成为与青海拉面相得益彰的特色产业。其手法独特,风格古朴,品类丰富,针法繁多,色彩艳丽,应用广泛,是青海各族妇女世世代代传承的民间手工艺。在脱贫攻坚期间,有效带动了广大农村贫困群众实现增收致富。现在,以家庭为单位、妇女为主的家庭式刺绣作坊发展迅速,在当地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刺绣公司(协会)+农户”的发展模式已成为当前我省“青绣”行业发展的主要力量,刺绣艺人居家就业并获得可观收入。在“青绣”产业发展壮大的过程中,青海青绣协会会长苏晓莉功不可没,可以说,她亲眼目睹了“青绣”产业品牌不断壮大的过程。
1971年,苏晓莉出生于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因为贫困,苏晓莉一直在寻找改变的机会。2012年的一天,苏晓莉到西宁办事,看见游客围着小店购买藏族的手工艺品,心中萌生了一个想法:自己的家乡——互助的土族盘绣花样独特,工艺精湛,但当地妇女绣花多是用来打发时间,绣品也多是自己和家人使用,从来不知道拿去卖掉换钱,为啥要守着好手艺“吃穷饭”呢?何不通过这门养在深闺人未识的“金饭碗”走上一条致富路呢!
2020年12月苏晓莉给绣娘分红
思路决定出路。有了这样的想法,苏晓莉就开始深入互助县东沟、丹麻、五十等乡镇,对土族盘绣发展状况进行调研。白天,她走村入户,与绣娘们沟通交流,鼓励他们用自己的技艺发家致富;晚上,她大量翻阅资料,对土族刺绣技艺不断地进行探索、创新、提升,并开始了自己的刺绣创业之路,逐渐成为土族刺绣行业的“土专家”。苏晓莉说,看见绣娘们一针一线绣出的精美绣品藏在深闺无人知,一种强烈的责任感涌上心头:“这么好的民族手工技艺不能被埋没,我要帮助乡亲们凭手艺过上好日子!”
2015年,苏晓莉将公司转型升级以独特的土族盘绣为切入点,发扬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民族文化带动经济发展,积极努力做大非物质文化品牌项目,使之成为具有互助县地方特色的品牌。
2017年,苏晓莉拿出所有的积蓄,还向银行贷款300万元,用来开发产品,开拓市场。“在最难的时候,我变卖了商铺,但看到乡亲们靠盘绣过上了好日子,我觉得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苏晓莉说。
2022年1月格尔木绣娘代表送锦旗哈达向苏晓莉表达感谢
天有不测风云,公司“金牌绣娘”米金花的丈夫突患脑溢血丧失劳动能力,治病欠下一屁股债,家里还有两个年幼的孩子和上大学的女儿,一家人的重担全部落在了她的身上。米金花不得不离开公司,回到村里照顾一家老小。“如果在米金花村里办一个车间,她既可以照顾丈夫又可以挣更多的钱,多好呀。”苏晓莉拿定主意。“办车间的钱我出,赔了是我的,挣了咱俩分。”苏晓莉让米金花吃下定心丸。很快,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苏晓莉建起了公司的第一个扶贫车间,车间由米金花负责。开工的那天,苏晓莉对米金花提出了唯一的一个要求:招工时,贫困户优先。公司派出骨干进行免费技术培训,还给扶贫车间所在村的村民免费提供原材料。村庄周边的农村留守妇女和贫困户也都来学习手艺。慢慢地,这些妇女成了产业工人,搞活了飞针走线的“炕头经济”。第一个扶贫车间尝试获得成功后,公司以“企业+基地+农户+能人+市场”的生产经营模式,在部分乡镇村设立基地和扶贫车间,辐射带动全县农村妇女参与刺绣手工艺品制作,农村妇女靠着做刺绣赚到了钱。苏晓莉说:“每当我去村里收货时,常常有老阿妈拉着我的手说,能有今天的日子,我都不知道怎么感谢你。看到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有劲头,我觉得自己做了一件正确而有意义的事,这样的人生才有价值。”
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苏晓莉的公司成为“一带一路”发展中国家联谊会理事单位、丝绸之路企业联盟成员单位、青海省妇女手工业示范基地、青海省青年见习基地、青海大学研学实训基地。她的视野也开始跳出互助,着眼全省了,产品经营范围也从单一的土族盘绣扩大到青海省内其他“青绣”代表产品如湟中堆绣、贵南藏绣、河湟刺绣、蒙古族刺绣等。公司和苏晓莉本人也被评为“青海省十大品牌影响力品牌单位和十大品牌影响力人物”,苏晓莉还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奉献奖”和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荣誉称号,获得全国刺绣大赛铜奖,参加中国好公司论坛,荣获2021年度公益先锋人物,2022年苏晓莉参加上海第四十六届世界技能大赛一“中华绝技”网络投票海选,以19479299投票量取得了全网第一,此次浏览次数达到1377781次,总投票521011716票,参与评选项目358项。
苏晓莉还积极探索消费需求,加大新产品研发力度,把传统文化元素和现代理念融入到刺绣产品中,积极学习借鉴湘绣、苏绣等刺绣产品的特点,将土族盘绣“太阳花”元素融入到现代生活中的家居、文创、时尚箱包、时尚服饰中,让产品更具观赏性。在致力于土族刺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同时,苏晓莉联合各大院校不断开发新产品,先后开发新产品200多种,为企业寻求新的突破点。她是高级刺绣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她成为了农村绣娘脱贫致富的“领头雁”,把传统元素和现实需求在刺绣民俗文化产品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带领着汉、土、藏、回、蒙等各族妇女团结互助、共同奋斗,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脱贫增收,不但解决了部分农村留守妇女的就业问题,更提升了少数民族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谈到下一步的打算时,苏晓莉说:“我将继续通过旅游、网络等途径做大做强“青绣”产业,打造品牌效应,给更多在家务农的妇女、贫困家庭提供机会,帮助村民共同富裕。”
2021年6月苏晓莉带领各民族绣娘绣党旗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青绣”不仅是指尖功夫,更是顶尖的国家技艺。近年来,苏晓莉通过技艺培训,人才培训,产品研发,开发青绣产业的商业价值,将这项古老的指尖艺术打造成农户增收致富的新渠道。古老的女红手艺焕发新的生机,新时代迎来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