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艰辛的人,更懂得成功的不易。出身寒门的郑永建,深深明白这个道理。1976年出生的他,由于家境窘迫,初中没上完就辍学了。后来,硬是靠着内心向上的力量,一直拼搏读完了研究生,为人生打拼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
29年过去了,尝遍酸甜苦辣的郑永建事业有成——全国工商联执委、中国光彩事业促进会常务理事、青海天桥实业集团董事长……这些响亮的头衔,见证郑永建的努力。
没有谁能够随随便便成功。惟有无惧风雨者才能砥砺前行,惟有敢于攀登者才能梦想成真。
走过坎坷是坦途,这是对不惑之年的郑永建最好的注解。
寒门少年
上世纪八十年代,郑永建的父母带着弹棉花的手艺到青海谋生,郑永建10岁时被接到青海。
弹棉花艰辛清苦。当时弹一床棉花被两元钱,一天弹10床,收入20元,去除棉纱、租房、用电成本,养活一家人十分艰难。西北的冬天异常寒冷,但弹棉花最忌讳火,零下20度也得冻着。郑永建至今清晰记得父母那两双手,冬天冻得发紫,硬邦邦的像冻馒头,手指头上裂口斑斑,满手冻疮累累。冬天生意旺,父母有时忙到凌晨两三点也休息不了……
郑永建就成长在这样的家庭环境里。对一个少年来说,艰辛和清苦从来不只是物质的匮乏和身体的辛劳。这种物质上和身体上的“苦难”,往往会把很多难以言说的情绪延伸至个人的精神世界,禁锢心灵,触及灵魂。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10岁的郑永建就是小大人,不仅要自己管理自己,还要承担家庭责任。到青海不久,他就承担起了父亲原来的工作,蹬着三轮车走街串巷送棉被,周六周日送,平时一有空也送。郑永建干活从来不怕累,他知道付出才能有收获。
寒门出智者。少年的一言一行,为构筑他的精神大厦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郑永建说:“儿时目睹父母的那些艰辛,今天看来已经不觉得苦,对我来说反而是一笔人生的财富。”
这是郑永建今天的认识,坦然而自如。
辍学创业
2011年4月22日,郑永建向湟中县上五庄邦巴小学学生赠送文具。
1992年秋,16岁的郑永建下决心辍学创业。
父亲没有反对,很淡定地对着郑永建说了两句话:你自己考虑好了吗?你以后不要怪父母!一个问号一个叹号,把父亲的关爱、担心和忧虑表达得淋漓尽致。
还未成年的小伙子很果断地点点头,就这么决定了,不怪父母。
郑永建踏上了人生的创业之路。摆地摊是郑永建的第一次试水。“当时地摊摆在街道旁,卖些女孩子用的饰品。西宁的冬天零下十几度,冻得手脚发麻,但咬咬牙坚持下来了。”郑永建回忆说,地摊摆了段时间后,有了一定积蓄,发现了新的商机,老家温州是鞋都,为什么不做皮鞋生意呢?半年后,郑永建便在当时西宁最有名的商场大十字百货、西大街百货租用专柜做起了代销皮鞋的生意。“那时候一个月收入有几千元,这可相当于以前家里一年的收入!”郑永建找到了生活的目标。
1997年,郑永建在西宁市大十字和朋友合伙开了一家100多平方米的鞋店,取名“天桥鞋城”。凭着经营鞋业时积累的经验,本着诚信、热情周到和保质保量的原则,郑永建和朋友的鞋城很快赢得了顾客的青睐,每年的销售量都成倍增长。两年后,郑永建和朋友分开,创建了天桥裤城、天桥化妆品城。至此,他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把不可能的事情变成可能,办法总比困难多,就是我做事情的两个原则。遇到任何困难和问题,唯一路径就是解决,别无他法。小的时候内心不够强大,有些自卑,后来慢慢成长,内心变得强大,没有消极面,只有积极面。”郑永建说。
“靠自己的劳动创造致富,值得骄傲,不该自卑,是自己当时心理素质不好,没有具备正念。”原生家庭赠给了郑永建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他感恩父母、感恩家乡。不管多忙,每年大大小小的节庆,郑永建都会赶回老家与父母一起过。
郑永建本来就是一个强者,他把一切都变成人生的阅历和养料,滋养心性,涵养德行。
拿来主义
关于“天桥”的由来,一些人解读为,为企业搭建一座四通八达的“天桥”,最终实现快速腾飞。郑永建说,当时就是为了好记,在天桥上面开的店,就叫“天桥”。
郑永建坦言,初始没有企业文化,所有经营理念,都是从父辈那里习得的一些中华民族传统的朴素的价值理念——诚信、务实、本分、感恩。“从小,父辈就给我们树立了这种榜样,沿着父辈走过的路继续往前走,这是我们的责任。”
天桥现在的企业文化是秉承“人诚品真,以信立业”的企业宗旨,积极践行“共生、共创、共享、共荣”的企业核心价值观。这是在发展过程中建立的,也是真正受用的经验。郑永建认为,事情能做起来,首要是时代的造就,没有好的土壤,种子不可能发芽、开花、结果。事业发展需要齐心合力,朋友相助不单单是遇到困难时的物质相扶,还是困境中那些鼓励和安慰所给予的莫大的心理扶持。从商无信不立,“做任何事情,都得有一个良心上的底线。”
郑永建习惯于复盘反思,善于总结经验。自1992年开始创业,这29年的为商经验是:要去创造环境,不同的环境会造就不同的格局,所以要不断地、有意识地创造环境;要有积极心态,积极与消极都是心态,但对事情的进展会发挥完全不同的作用;要用好“拿来主义”,悟性通常来源于不断学习,让别人的失败成为自己的成功之母,很多时候失败了跌倒了爬起来重来;时不我待,要笨鸟先飞,勤能补拙,持续不断地努力,多观察多学习。
郑永建能把“拿来主义”用得灵活,得益于他是个好学之人。他在长江商学院EMBA班毕业,又进入清华五道口金融EMBA班深造学习。他目标很明确,一个阶段做什么就去学什么。他不赞成在学习中找寻目标的思路,认为每个人的身体不一样,精力也有限,就应该缺锌补锌缺铁补铁。他鼓励企业员工学习,积极打造一支具备自驱力的学习型团队。
“学会‘拿来主义’,就是成长和进步。”郑永建这样告诫员工。
感知渺小
2018年,青海天桥二十周年庆典现场,郑永建(左)为员工颁奖。
郑永建将企业的发展历程分为两个阶段:2000年以前为原始积累阶段,2000年以后为“永远在路上”的未来阶段。
郑永建的天桥集团成功地完成两次转型。
从商贸延伸产业上游发展房地产。2002年4月,郑永建成立了“青海天桥房地产投资有限公司”,开始涉水房地产业。收购北大街一栋15层的烂尾楼,这是他的第一个项目。收购计划很完美,投入了700万元现金复工,一边修建一边实现资金滚动回收。然而,真正进入项目实施阶段,各种问题接踵而至:已停工搁置4年的烂尾楼,亏欠几十位建筑工人的工资,仅这一笔开支就达300多万元。现金投入成了无底洞,从计划700万元增加到1400万元。楼盘从当年7月开盘到11月,10多位销售代表天天出去跑,房子仍然一平方米都没有卖出去,郑永建早年在商贸业积累的“家底”几乎被吃空。
郑永建不气馁,一面鼓励公司员工,一面重新调整思路改变营销策略。最终决定先把9层装修好,自己公司率先入驻,同时,将楼盘定价调整为“精装写字楼,每平方米2888元起价”。这一策略,让一些持观望甚至怀疑态度的投资者和客户心动不已,纷纷抢购,几个月下来,7-15层7000多平方米的写字楼销售一空。
坐上这趟地产快车后,郑永建频频出招。随后,他用所赚的钱收购了青海五交化公司80亩西杏园仓库地块。2003年,收购西宁市西大街神力大厦商场。2006年成立天桥集团。2007年集团公司全资收购益华商贸有限公司、全资收购高原人家项目;2008年集团公司全资收购精品商厦有限公司。2009年,房地产公司以1.5亿元拍得解放路相府地块,成为当年地王。2012年,郑永建又将公司版图扩大到四川成都,全资收购成都温江“金色湖岸”房地产项目。2013年,天桥集团旗下地产公司以总价7亿元拍得新宁广场天桥中心地块,成为新地王……目前,集团已开发运营项目6个,累计开发交付面积约100余万平方米。
郑永建将企业战略从房地产为主业转型到以房地产开发为主体,以投资管理、互联网工保为两翼的“一体两翼”发展新格局。麾下工保科技(浙江)有限公司是国内行业领先的“互联网+工程+保险”创新服务平台,提供工程保证金整体解决方案,创新建造科技信用平台,从工程保险领域的核心业务场景出发,深度对接政府、保险公司等的工程保证保险,覆盖全周期业务、全数据化运营、全流程风险管控、智能保后服务以及金融服务。秉承“让工程保证更简单”的企业理念,工保科技蓝图从浙江出发,成立了四川运营中心、青海运营中心等。
优秀民营企业家们的得意之笔成为郑永建“拿来主义”的实验场。“要与比自己更大的企业为伍,站在巨人的肩上自然高出一筹,不能闭门造车;再一个是走正道,歪门邪道长久不了。”任正非先生的名言“感知自己的渺小才开始伟大”,被郑永建视若珍宝。
郑永建说:“做企业就要如履薄冰,要有小我意识。”
正是凭着这种“感知渺小”的自律意识,郑永建赢得了业界同仁的尊重。2015年7月,他光荣当选青海省浙江商会会长,成为全国省级浙江商会中最年轻的会长。
公益之心
郑永建(左)为抗震救灾捐款捐物。
对郑永建而言,温州是儿时记忆的出生地,而青海是成长和发展的故土。他身上自然地融合了两个地域的“水土”——南方人的吃苦耐劳、敢想敢干,西北人的憨厚为人、情深义重。
郑永建回忆,小时候跟着父母到青海,虽人生地不熟,但也充分感受到了人间温暖。弹棉花的顾客们从来不会少他们钱。老顾客知道他们家的情况,常会把家里用不上的旧衣服送给他们穿。
“我们也是一样的心,发展成长了,能做公益帮助他人了,就多做一点。”郑永建说,这种善缘的传递什么时候也不能少。
自1997年至今,天桥发展24年间始终不忘承担社会责任,在人员就业、救助失学儿童、抗震救灾、精准扶贫、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抗击疫情等各项社会公益活动中,累计提供就业岗位1600多个,捐款捐物3600多万元。尤其在新冠疫情期间,捐赠20万元现金、10万元防疫物资,为136家租户减免租金1001.26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