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期)
景区内具有民族特色的房屋。
位于金银滩大草原上的达玉部落。本版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一首《在那遥远的地方》,让很多人认识了海北藏族自治州金银滩大草原。而那个遥远的地方,不只有金银滩,还有一家扎根成长在这片热土上的海北达玉部落文体旅游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北达玉部落”)。
在多年的发展中,海北达玉部落坚持走文化搭台、体育唱戏、旅游收益的融合发展之路,打造文化体育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样板。
西海全媒体记者 吴予琴
与环青海湖自行车赛
共同成长
7月15日,第二十二届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第七赛段西海镇至共和赛段开赛。当天,骑手们沿着环湖东路加速骑行时,一支马队高举五星红旗,策马奔腾。这支为骑手们加油、为环湖赛助威的马队是由海北达玉部落组织的。
海北达玉部落是一家依托环湖特色资源,将文化、体育、旅游三大产业板块融合为旅游全产业链综合平台的企业。“我们是伴随着环湖赛成长起来的。”海北达玉部落文体旅游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洛桑尖措这样表示。
说起洛桑尖措,他的创业经历很是丰富。此前,作为一名藏族歌手,他登上过央视《星光大道》节目,还出过专辑。回到故乡从头创业,洛桑尖措看到了金银滩草原和藏族民俗文化的价值,在牧场上开起了民俗园。
2010年后,洛桑尖措看到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的影响越来越大,不仅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专业运动员,也吸引了很多自行车发烧友到青海湖畔骑行,于是他开始做高原骑行服务。2012年,洛桑尖措和几个朋友一起成立了海北达玉部落文体旅游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并用了十几年的时间把达玉部落打造成了“西宁向西九十公里,吃喝玩乐都在达玉”的综合性旅游服务基地,达玉部落也被誉为“高原第一村”。
建设民俗文化特色鲜明的景区
企业名称中的“达玉部落”是环青海湖地区的一个古老部落,一直在西海镇一带靠放牧为生。作为达玉部落的后裔,洛桑尖措一直在思考如何让特色民俗文化走出去,让各地游客走进来。彼时,他想到了父辈们与金银滩草原的故事。
1958年,中央决定在金银滩草原建设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221基地。为了基地的顺利建设,世代生活在金银滩草原上的达玉部落1700多户6900多名牧民为此离开了家园,迁移到刚察、祁连等地,只有很少一部分人留在当地,搬迁到了基地的外围。
洛桑尖措回忆,当时迁移的任务急、时间短,父辈们赶着牛羊,驮着帐篷踏过草原,越过高山,赶往安置点。洛桑尖措的父母属于留在金银滩的少数牧民,他们辛勤放牧,为221基地提供了不可缺少的生活资料。
“达玉部落是一个英雄的部落。我希望所有来到达玉部落的人都能了解这段故事,能发自内心地感受民俗文化。”朝着这个目标,企业重点打造达玉民俗文化村景区,建成了达玉驿站、集装箱草原观景酒店、达玉民俗馆、民俗体验区、洛桑演艺厅、观景台等集住宿、餐饮、娱乐、购物为一体的功能齐全、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旅游景区。
景区建设贯穿“源于自然、融入自然、回归自然”的理念,使地方特色和现代文明完美结合,成为环湖地区展示民俗文化、祈福文化的窗口。
打造文化体育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样板
“2023达玉草原音乐节重磅起航,7月28日至29日,我们相约草原、蓝天、白云、星空,自由呼吸,激情释放!”7月19日,洛桑尖措发了一条关于达玉草原音乐节的消息到微信朋友圈。
达玉草原音乐节是企业推动文体旅游融合的一个重要活动。从2013年举办第一届到现在,音乐节得到了省、州、县三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带动了当地旅游业、餐饮、住宿、交通等服务业的发展。
在融合发展的路上,企业也主动承担着社会责任。2016年以来,按照相关工作部署,海北达玉部落主动承担起海晏县4个乡镇,共计611户的脱贫攻坚任务。五年来,为精准扶贫对象兑现分红、助学、救助等资金共计246.3万元。衔接到乡村振兴的工作上,企业帮助牧户就近务工,通过互联网售卖当地农牧民养殖的优质藏系羊和牦牛肉,让青海特产销往全国各地,牧民也增加了收入。
创业这么多年,洛桑尖措遇到过许多挫折,一度负债累累,但支撑他走下去的信念就是:我是海北州的孩子,我是达玉的子孙,我深爱着我的故乡,希望更多人看到青海的美、海北的美,知道金银滩草原、达玉部落。
对于未来发展,洛桑尖措有一个宏伟蓝图,那就是依托本地文化、红色文化、健康文化、生态文化等地方特色资源,树牢绿色、创新、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始终做文化的有心人,努力为全州、全省乃至全国文化体育旅游产业更深更好融合发展打造样板、树立标杆,为海北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推进现代化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